logo
nav
close
logo

揭露「海匯國際」高利誘惑下的跨國金融騙局與防範指南

最近更新: 2025/07/23  |  CashbackIsland

Exposing the Transnational Financial Scam Behind Haihui International's High-Interest Lures and Guidelines for Prevention

金融詐騙日益複雜,對個人財富構成嚴峻挑戰。近期,「海匯國際」(DRC)傳銷詐騙案的曝光,是一個規模龐大的金融犯罪案例,影響範圍廣、涉案金額巨大。這起案件橫跨多個國家和地區,波及數十萬受害者,再次敲響了金融安全警鐘。

  

海匯國際的真面目:偽裝下的傳銷陷阱

「海匯國際」詐騙案的核心是其雙層欺騙模式。該團伙搭建了「海匯國際」(後更名為DRC)平台,以「托管炒外匯」為幌子 ,營造合法專業假象。初期誘餌是極具吸引力的「高額回報」承諾,台灣警方通報指出,該團伙曾以「年利率60%」為餌非法吸金。  

然而,「海匯國際」的實際運作模式卻是典型的「傳銷模式」。其核心是「拉人頭」機制,參與者的收益主要基於發展下線成員數量及其入金量。這種模式利用熟人推薦的「社會證明」效應,使受害者降低警惕,並在不知不覺中成為騙局推動者。  

 

深入剖析詐騙手法:高額回報與「拉人頭」模式

「海匯國際」的詐騙手法是多種經典詐騙元素的複合體。

首先,高額回報的幻象是其核心誘餌,承諾「年利率60%」,遠超合法投資回報,是龐氏騙局的典型特徵。  

其次,「拉人頭」的傳銷引擎是其快速擴張的關鍵。儘管表面是外匯托管,但實際基於「拉人頭」模式 ,參與者收入與發展下線數量和團隊入金量直接掛鉤。  

為快速增長,該團伙採用了複雜的宣傳與組織方式,包括線上宣傳、線下課程和研討會。這些線下集會和「經紀人」直推模式,營造社群感,透過「洗腦式」培訓和同儕壓力,使成員在財務、情感和社交上深度投入,難以脫身。  

此外,該團伙還採取了規避偵查的策略,曾將名稱從「海匯國際」更名為「DRC」繼續運作。這種更名行為是詐騙分子擺脫負面聲譽、混淆執法部門的常見手段。  

「海匯國際」詐騙手法解析

詐騙手法 具體描述 警示重點 
平台搭建與偽裝 搭建「海匯國際」(DRC)平台,以「托管炒外匯」為幌子進行詐騙活動。 對聲稱提供高回報外匯托管服務的平台保持警惕;務必核實其監管資質與業務模式的真實性。
高額回報誘餌 承諾「年利率60%」等遠超市場平均水平的不合理高額回報。 任何承諾「不合理高額」且「保證」回報的投資都可能是詐騙;應與市場平均回報率和風險水平進行對比。
傳銷模式 採取「拉人頭」方式發展下線,以發展人數和團隊入金總量作為計酬或返利依據。 收益主要來源於發展新成員而非實際業務或投資收益的項目,是傳銷的典型特徵;警惕過度強調招募的機會。
宣傳與組織方式 通過線上宣傳、線下組織上課以及「經紀人」直推等方式進行推廣。 警惕過度強調「社群」、「人際推薦」或有洗腦式培訓、集體活動的投資項目;對來自熟人的投資邀請也要保持警惕。
規避偵查 為了規避偵查,該團伙曾更名為「DRC」繼續運作。 頻繁更名、網站信息不透明、無法追溯歷史或缺乏正規備案信息的平台,應高度懷疑其合法性。

 

觸目驚心的受害規模:一場席捲多地的金融浩劫

「海匯國際」詐騙案規模驚人,觸角伸向廣泛的地理區域,涉及中國多省市、港澳台地區及部分東南亞國家。這種跨國操作利用各地監管差異,增加了打擊難度。  

該騙局的會員數量龐大,截至2021年9月27日,已發展會員32層,中國境內註冊會員帳戶超過90萬個。台灣地區非法吸金逾8億新台幣,發展會員超過2萬名。伴隨龐大受害者數量的是天文數字般的涉案資金,總額超過人民幣100億元。  

這起案件的跨國性質,為執法和監管機構帶來顯著挑戰,使得資產追回和將犯罪分子繩之以法變得異常複雜。這也提醒投資者,平台看似國際化的存在,可能是一種規避當地法規的策略。

 

Cashback Island 提醒您:如何識別與防範投資詐騙

「海匯國際」案例強調了主動識別和防範投資詐騙的重要性。以下是 Cashback Island 為您提供的關鍵防範指南。

 

重點一:警惕「不合理高額回報」

任何承諾「高額回報」且風險極低,或收益率顯著高於市場普遍水平(例如「海匯國際」聲稱的年利率60%) 的項目,都應被視為重大危險信號。務必諮詢獨立金融顧問,並追問收益來源。  

 

重點二:識別「傳銷模式」的陷阱

傳銷模式的核心特徵是「拉人頭」機制 ,收入主要來自招募新成員及其投資,而非真實產品銷售或實際投資表現。判斷關鍵在於主要收入來源是否為招募新成員。  

 

重點三:審查平台「合法性與透明度」

核實投資平台的監管狀態和運營透明度至關重要。「海匯國際」曾以「托管炒外匯為幌子」,突顯投資者必須檢查平台是否獲得官方註冊和監管。對缺乏可驗證聯繫方式和清晰服務條款的平台保持警惕。  

 

重點四:警惕「頻繁更名」與「信息不透明」

從「海匯國際」為「規避偵查」而更名為「DRC」的案例中 可以看出,投資者應高度懷疑頻繁更改名稱、網站或運營實體的投資平台,特別是沒有清晰合理原因的更改。缺乏透明歷史信息是詐騙分子的重大危險信號。

  

重點五:關注「官方通報與監管信息」

官方警告和法律程序是識別和防範詐騙的可靠信息來源。例如,研究資料中提及了「湖南衡陽公安機關和衡陽市中級人民法院的通報」。投資者應定期查閱政府和金融監管機構的官方網站,獲取詐騙警報和黑名單。

  

案件最新進展與法律制裁:正義雖遲但到

儘管大型跨國金融詐騙調查複雜,但「海匯國際」案的進展表明法律終將制裁不法。

「海匯國際」傳銷團伙的中國大陸境內總負責人劉某已於2025年7月16日被抓獲歸案 ,標誌著偵辦重大進展。司法層面,截至2025年7月12日,衡陽法院受理的「海匯國際」傳銷系列案一審案件共109件191人,已全部審理完畢並宣判,其中107件180人已生效。  

然而,案件時間線也揭示了詐騙活動活躍期與法律行動完成之間存在顯著時間差。例如,騙局在2021年9月已累積大量會員 ,而法律解決則在2025年左右才基本完成。這突顯了主動公眾教育和個人防範策略的關鍵重要性。

  

結語:守護您的財富,從警惕開始

「海匯國際」詐騙案是一個沉痛教訓,提醒我們警惕與知識是守護財富的盾牌。不切實際的高額回報承諾和「拉人頭」傳銷模式的危害清晰可見。每個投資決策都需建立在徹底盡職調查和批判性思考基礎上。

金融安全是每一位投資者的共同責任。面對不斷演變的金融威脅,主動警惕和持續學習是我們最強大的防禦。詐騙分子不斷調整手法,如「海匯國際」透過更名規避偵查 ,意味著金融教育必須是一個持續的過程。  

我們鼓勵所有用戶積極向相關當局報告任何可疑投資機會。Cashback Island 致力於成為您金融旅程中值得信賴的夥伴,敦促您定期利用平台上的「詐騙警報」板塊及其他教育資源,增強防護能力。

守護您的血汗錢,從此刻的警惕開始,透過明智的決策、持續的意識以及對金融知識的承諾,共同築起一道堅不可摧的防線。

 

Cashback Island 每月揭露多起詐騙案例,交易者可即時瀏覽「Cashback Island詐騙警報」,以防誤陷新型金融詐騙。

喜欢这篇文章的话,请分享吧!

相關文章

  • Capitalix詐騙深度警示:從印度巨額騙案,剖析「高仿」黑平台的致命陷阱
    近期,一宗涉及線上交易平台「Capitalix」的巨額詐騙案震驚印度。一名來自喀拉拉邦科欽市(Kochi)的49歲藥廠老闆,在所謂的線上投資平台「Capitalix」上,被詐騙集團以承諾「高額回報」為誘餌,最終損失高達24.76億盧比(約新台幣9.8億元)。此案的嚴重性不僅在於其天文數字般的損失,更在於受害者的身分。據警方描述,這名受害者是一位「受過良好教育、精通技術,並熟悉線上交易平台」的資深投資者。這一事實打破了人們對於金融詐騙受害者多為缺乏經驗者的刻板印象,強烈警示了此類詐騙手法的高度精密與複雜性。該案反映出,即使是具備一定專業知識的投資者,在面對精心策劃的詐騙時,仍可能因心理操縱和資訊不對稱而落入陷阱。     印度Capitalix巨額詐騙案始末 受害者群像與損失規模 Capitalix詐騙案的受害者並非單一個案,而是多名當地投資者。最引人注目的案例是一位來自科欽市的藥廠老闆,他在2023年3月被一名自稱「Daniel」的詐騙分子透過即時通訊軟體Telegram聯繫。該詐騙分子向他介紹了「Capitalix」線上交易平台,並承諾能以極低的投資購買高價公司的股票,從而獲得「豐厚回報」。   詐騙集團的運作手法極具層次性。他們並未一開始就要求鉅款,而是透過「小額試探」與「虛假回報」逐步建立信任。起初,受害者被說服投入2千萬盧比,隨後詐騙集團向他展示了偽造的獲利文件,聲稱其投資已增值至4千萬盧比。這種操作有效地利用了人性的貪婪與僥倖心理,製造出「賺錢」的假象。由於受害者已經投入了一筆可觀的資金並看到了「回報」,他很可能陷入一種「沉沒成本謬誤」(Sunk Cost Fallacy)的心理陷阱。這種認知偏誤會使投資者傾向於相信自己已經做出的投資決策是正確的,並願意投入更多資金以追逐更大的收益,而非對其真實性產生懷疑。在信任被建立後,詐騙集團逐漸引誘他持續注資,導致他在2023年3月至2025年8月期間,陸續向多個不同帳戶匯款,最終累計損失高達24.76億盧比。    從社群媒體到AI技術的詐騙運作模式 此類詐騙案的運作模式展現出數位時代的典型特徵。首先,詐騙集團利用社群媒體作為其詐騙活動的第一觸點,廣泛發布承諾「高額回報」的貼文,吸引潛在受害者 。為增加其虛假平台的可信度,詐騙者甚至會利用人工智慧(AI)技術,合成名人與知名人士的代言影片,為其平台「背書」。這種濫用AI技術的行為極大降低了詐騙的門檻,同時也提高了其迷惑性,因為AI生成技術可以「無限量」創造出以假亂真的權威形象,對大眾產生更強的說服力。   一旦受害者上鉤,詐騙分子便會透過Telegram等即時通訊軟體進行一對一聯繫,提供所謂的「專業指導」,營造出客製化、專屬服務的假象。然而,這一切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讓受害者投入更多資金。當受害者嘗試出售「股票」或提款時,詐騙的最終真相才浮出水面——他們會發現平台根本無法出金。這種「無法提款」的陷阱,讓受害者在巨大的財產損失前無計可施,最終只能報警。     從4Square Holdings看Capitalix的真面目 企業身份的致命線索 在深入調查Capitalix平台的真實性時,一個關鍵線索來自於其在蘋果應用程式商店(Apple App Store)上的開發商資訊。該應用程式的開發商被標註為「4Square Holdings Ltd」。這一資訊看似提供了公司的具體身份,然而,這正是「高仿」詐騙的典型手法之一。詐騙集團利用真實存在或已解散的公司名稱,來混淆視聽,製造合法假象。     揭露「克隆公司」手法 對「4Square Holdings Ltd」進行進一步的公開記錄查證,其真實身份令人震驚。根據英國政府的公司資訊網站(Gov.UK),一家名為「4 SQUARE HOLDINGS LTD」(公司編號14071603)的實體已於2023年5月30日解散 。更重要的是,該公司的業務性質被註冊為「其他建築與工業清潔活動」,這與其聲稱的金融交易平台業務毫無關聯。   這一發現揭示了Capitalix詐騙案背後一種極具迷惑性的「克隆公司」(Cloned Firm)詐騙模式。這種詐騙手法不同於單純的虛設公司,其核心是利用真實存在或已解散的正規公司名稱,甚至與其他受監管公司相似的名稱,來誤導投資者。例如,另一家名為「4SQUARE SY LIMITED」的實體,在塞席爾註冊並受當地金融服務管理局(FSA)監管,但其經營的品牌名稱為「FxRoad」,與Capitalix並無直接關係。   這種手法使得傳統的「查證」步驟變得更具挑戰性。當投資者自行上網查詢時,可能會搜尋到真實公司的註冊資訊或監管記錄,並因此誤以為其交易平台是合法且受監管的。他們查到的資訊可能是真實的,但卻與實際進行交易的詐騙平台毫無關聯,讓受害者在不知不覺中掉入陷阱。     為何官方機構都不「認證」? 全球金融監管體系簡介 在討論金融平台的合法性時,理解全球金融監管體系至關重要。全球各地的主要金融監管機構,如英國金融行為監理總署(FCA)、賽普勒斯證券交易委員會(CySEC)、印度儲備銀行(RBI),以及各國的金融服務委員會(FSC),其核心職責是監管金融市場、保護投資者並打擊洗錢與金融犯罪。這些機構會對其管轄範圍內的金融公司進行嚴格的審查與授權,並在官方網站上提供公開的註冊名單與警示名單,以供公眾查證。     來自印度與全球的警報 在此次Capitalix詐騙案中,來自監管機構和執法單位的警報聲此起彼落。印度受害者在應用程式商店的評論中明確指出,Capitalix並未在印度儲備銀行(RBI)註冊。這一說法與RBI曾發布的公告相呼應,RBI曾多次提醒公眾,其本身不與個人進行交易,也不會通過電話或電子郵件索取個人財務資訊,以防範冒充RBI官員的詐騙。此外,印度警方也已針對與Capitalix相關的網路詐騙發出直接警告,提醒公眾警惕此類高回報交易騙局。   在全球範圍內,針對此類「高仿」詐騙的警報也並非首次。英國的FCA與賽普勒斯的CySEC都曾發布警示,提醒投資者警惕那些冒充正規公司或監管官員的詐騙活動。這些警示表明,「克隆公司」和「高仿」詐騙手法已經成為一種跨國界、普遍存在的金融犯罪模式。     監管缺口與跨國詐騙的挑戰 Capitalix案凸顯了跨國監管的地理界限與資訊不對稱性所帶來的挑戰。詐騙集團經常利用這一點,在一個監管寬鬆的司法管轄區註冊公司,卻在其他國家進行非法業務。例如,即便塞席爾有自己的金融監管機構FSA ,但其監管力度與國際執法合作程度,可能遠不及FCA或CySEC等主流監管機構。這種「鑽漏洞」行為使得追蹤與執法難度極高,受害者即便發現問題,也難以透過法律途徑追討損失。因此,投資者無法僅憑平台聲稱的註冊地就判斷其安全性,而必須主動進行多方查證。     如何辨識與防範金融詐騙...
    2025 年 9 月 9 日
  • 冒名金融監管局(FCA)詐騙浪潮之下的應對指南
    當投資者小心翼翼地防範未經授權的交易商、虛假承諾的高回報投資時,一種更具迷惑性與破壞性的新威脅正悄然崛起——冒名金融監管機構詐騙。這些詐騙者利用公眾對金融監管權威的信任,編織精密的謊言,目的在於盜取人們的血汗錢。近期,英國金融行為監管局(Financial Conduct Authority, FCA)發出了一份緊急警訊,揭露了這股令人不安的詐騙浪潮,其規模之大、手法之惡劣,值得每一位投資者與消費者高度警惕。   2025年上半年FCA冒名詐騙數據速覽 FCA官方數據揭示了此類詐騙活動的驚人規模。僅在2025年上半年,FCA的消費者求助熱線就收到了 4,465件 關於假冒其官方人員的詐騙報告。這股惡意浪潮導致 480名 消費者不幸上當受騙,並將資金轉交給了詐騙者。這些數字不僅是冰冷的統計,更代表了數以百計的個人與家庭遭受的實際經濟損失與情感創傷。   在所有報告中,有將近 三分之二(約66%) 來自年齡在 56歲或以上 的人群。這項數據令人深思。這並非巧合,而是詐騙集團精心策劃的結果。詐騙者深知,這個年齡層的消費者通常擁有豐厚的退休儲蓄,這可能是他們一生中積累的最大筆資產。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FTC)的報告也指出,針對退休族群的詐騙正在增長,他們被騙走的金額往往高達數萬甚至數十萬美元,甚至導致其退休金帳戶被清空。   詐騙者利用了多重策略來攻擊這些高價值目標。他們不僅利用退休族群可能對新興金融科技(如加密貨幣)不熟悉、對數位風險警覺性較低這一點,更關鍵的是,他們利用權威機構的身份,編織一個充滿「信任」與「急迫」的故事,讓受害者在慌亂中誤以為自己正在「解決問題」或「保護資產」,而非將錢匯給一個陌生人。這種心理上的精準打擊,正是此類冒名詐騙高成功率的根本原因。   數據類型 數據量 報告件數 4,465 受害者人數 480 56歲以上受害者佔比 約三分之二(約66%)   詐騙者慣用手法剖析 當詐騙者披上金融監管機構的外衣,其詐騙手法也變得更加狡猾與多樣化。它們的核心策略是利用人類最根本的心理動機——對金錢損失或法律懲罰的恐懼,以及對不勞而獲的貪婪,來誘使受害者上鉤。   手法一:虛假利誘與法律恐嚇的雙重奏 一種常見的詐騙手法是利用「加密貨幣錢包」作為誘餌。詐騙者會聲稱,FCA已從一個在受害者名下非法開設的加密貨幣錢包中追回了一筆資金。他們承諾將這筆意外之財歸還給受害者,但前提是受害者必須先支付一筆所謂的「手續費」或提供敏感的銀行資訊以完成轉帳。這種手法正是利用了人們對天上掉下來的餡餅的幻想,讓受害者在對「 windfall」(意外之財)的興奮中,放鬆了對風險的警惕。   與此同時,另一種手法則利用恐懼心理來驅動詐騙。詐騙者會發送虛假電子郵件,聲稱受害者的債權人已對其發出「郡法院判決」(County Court Judgement)。他們會要求受害者向FCA支付欠款,並製造一種如果不及時付款就會面臨法律制裁的急迫感與恐慌。這種策略的成功之處在於,它創造了一個虛假的「危機」,讓受害者深信自己是在「解決」一個迫在眉睫的問題,而非在進行一筆可疑的轉帳。在巨大的心理壓力下,人們的理性判斷能力會被削弱,從而更容易服從詐騙者的指示。     手法二:惡性循環的「二次詐騙」與「殺豬盤」 更為惡劣與殘忍的詐騙手法,則是針對那些已經受害的人進行「第二次打擊」,即所謂的「雙重打擊」(Double Dip)。詐騙集團會鎖定那些在其他投資詐騙(例如貸款詐騙)中已經遭受損失的受害者。他們會冒充FCA官員,聲稱能夠幫助受害者追回之前被騙走的資金。為了「幫助」受害者,他們會要求受害者先支付一筆「費用」,結果讓受害者遭受二次損失。   研究資料指出,這種「二次詐騙」手法與惡名昭彰的「殺豬盤」(Pig Butchering)詐騙模式有著深刻的關聯。在「殺豬盤」中,詐騙者通常會花費數月甚至更長時間,透過建立虛假的感情或個人聯繫,來「養肥」他們的「豬」(受害者)。在受害者將巨額資金投入虛假投資平台並血本無歸後,詐騙者並不會就此罷手。他們會立即轉換角色,冒充FCA或其他監管機構,並向受害者提供「追回資金」的服務,進行最後一次榨取。   這種手法代表了詐騙模式的極致進化。它不僅僅是利用權威,更是利用了受害者在遭受首次打擊後,處於極度脆弱、急於止損的心理狀態。當受害者處於巨大的絕望與無助之中時,任何一根「救命稻草」都會被緊緊抓住。詐騙者正是利用這種心理,提供一個看似合乎邏輯的虛假解決方案,對受害者進行一次更深層次的剝削。這揭示了金融詐騙者不僅是貪婪的,更是對人性弱點的精準獵手,其行為極其殘忍無情。   防禦指南:辨識與保護自身的完整策略 對抗這類冒名詐騙的最佳武器是知識與警覺。以下提供一份詳細的指南,幫助消費者辨識詐騙,並在第一時間保護自己。   識別冒名者的關鍵信號 任何來自金融監管機構的可疑聯繫,都可能是一場騙局。以下是幾個需要特別留意的紅旗: 不請自來的聯繫:如果有人透過電話、簡訊、電子郵件或社群軟體(如WhatsApp)主動聯繫你,並聲稱自己來自FCA或其他政府機構,務必保持高度警惕。   要求敏感資訊:真實的FCA或其他政府或監管機構,絕不會...
    2025 年 9 月 2 日
  • 紐西蘭 FMA 警告:揭露加密貨幣詐騙新手法,警惕深度偽造與錢包操縱
    金融詐騙的手段不斷演進,其複雜程度已遠超以往。最近,紐西蘭金融市場管理局(FMA)發布了一則重要的警告,揭示了一波新型態的加密貨幣投資詐騙浪潮。這則警訊不僅是針對紐西蘭投資者,更是一場全球性的預警,因為詐騙分子使用的手法已超越國界,構成了一個模組化、可大規模複製的犯罪生態系統。 傳統的詐騙多數依賴於簡單的「一夜暴富」承諾,但現今的詐騙活動已將心理操縱與先進技術深度結合。詐騙集團利用社群媒體廣告、深度偽造影片以及對數位錢包的精巧控制,編織出一張難以辨識的騙局網路。本報告將深入剖析這些新型詐騙的運作機制,並為投資者提供一套多層次的防禦策略,旨在將威脅轉化為自我保護的教育契機。透過對這些手法的深入理解,投資者可以強化自身的數位防線,保障資產安全。   紐西蘭 FMA 警告案例分析 詐騙集團在 Meta 旗下的社群媒體平台(如 Facebook 和 Instagram)上,創建了大量冒充紐西蘭記者、政治人物、演員、商界領袖或金融評論員的虛假帳號。這些虛假頁面甚至利用「深度偽造」(deepfake)技術,製作看似真實的影片,聲稱提供「免費投資建議」或邀請受害者加入 WhatsApp 和 Telegram 等通訊軟體的投資群組。這種做法的目標是利用公眾人物的知名度和信任度,誘騙受害者相信這是一個合法且有利可圖的投資機會。 一旦受害者被引導至這些私密通訊群組,詐騙分子便會啟動下一步的錢包操縱計畫。他們會指示受害者在一個完全合法的加密貨幣錢包或交易所開設帳戶,這進一步降低了受害者的戒心。接著,詐騙分子會提供一個「特殊代碼」或指示受害者更改帳戶設定。這個關鍵步驟會將受害者的帳戶從一個可以自由交易的「實時帳戶」(live account)悄悄地轉變成一個完全由詐騙分子控制的「虛擬帳戶」(virtual account)。 隨後,詐騙分子會利用專門的軟體,在虛擬帳戶上製造虛假的交易紀錄和餘額,讓受害者誤以為自己在短時間內賺取了可觀的利潤。當受害者試圖提現時,詐騙分子會以需要支付「交易手續費」或「稅金」等藉口,要求受害者再次匯款。即使受害者支付了這些額外費用,由於錢包中的資金從一開始就是虛假的,受害者最終也無法提取任何款項,反而損失了所有投入的資金。   數位假冒的演變 現代詐騙的成功,往往始於對信任的精心偽造。詐騙分子深知,說服潛在受害者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假冒一個他們本就信任的對象。這種假冒手法在近期的詐騙活動中呈現出兩種截然不同的演變形式,分別針對公眾人物與個人關係。   名人與公眾人物的虛假面具 詐騙集團利用社群媒體平台,特別是 Meta 旗下的應用程式,大規模建立虛假的個人檔案和專頁,以假冒廣為人知的名人、商業領袖、金融評論員、甚至記者和政治家。這些虛假頁面不僅使用真實人物的照片和姓名,更運用先進的「深度偽造」(deepfake)技術,創建逼真的虛假影片,影片中看似是公眾人物本人親自宣傳「免費投資建議」的 WhatsApp 或 Telegram 群組。 這種手法的核心在於利用「社會認同」的心理效應。當受害者看到一個他們信任或敬仰的公眾人物在推廣某項投資時,其自然產生的懷疑會大幅降低。這種偽造活動並非紐西蘭獨有,而是全球性的犯罪模式。詐騙分子像是一個「剪貼簿」大師,他們在世界各地複製相同的詐騙模板,只是換上當地的名人面孔和身份。這種模組化、可大規模複製的詐騙策略,顯示出犯罪集團的高度組織化與效率。因此,對於投資者而言,在一個國家出現的詐騙警訊,很可能預示著類似的詐騙也可能在其他國家以不同的本地面孔出現。   「熟識朋友」的騙局 更具欺騙性的是,詐騙分子會駭入受害者朋友或家人的社群媒體帳號,以「熟人」的身份與受害者接觸。這種手法繞過了人們對陌生人的基本戒心,因為溝通的對象看似是一個值得信賴的親密關係。一旦對話建立,詐騙分子會立即提出投資機會,並試圖將對話從原來的社群平台轉移到加密的即時通訊軟體,如 Telegram 或 WhatsApp。 將對話轉移到這些應用程式是一個關鍵的危險信號,因為這能讓詐騙分子在更為隱蔽的環境中進行操縱,同時避免社群媒體平台對詐騙內容的檢測與審核。這種手法利用了人們對朋友或家人根深蒂固的信任感,使其在情感上更難以拒絕或質疑。因此,任何來自朋友帳號的非預期投資邀請,都應立即透過另一種方式(例如直接打電話)進行身份驗證,以確保對方的真實性。   剖析詐騙手法 一旦詐騙分子成功建立信任並將受害者引導至私密溝通平台,他們便會啟動一套極為複雜的技術性騙局。這套手法超越了傳統的虛假網站,而是利用了看似合法且熟悉的基礎設施,製造出難以辨別的「虛擬錢包」陷阱。 利用合法基礎設施的誘餌與轉換:詐騙分子首先會承諾為受害者代為操作加密貨幣,並保證能獲得高額回報。為了增加可信度,他們不會要求受害者將資金發送到一個陌生的錢包地址,而是指示受害者開設一個在業界知名的、完全合法的加密貨幣錢包或交易所帳戶。這種做法非常狡猾,因為受害者會認為自己使用的是一個信譽良好的平台,從而產生一種虛假的安全感。 代碼與暗中控制:在受害者完成帳戶設置後,詐騙分子會要求受害者輸入一個「特殊代碼」或按照指示更改帳戶設定。這個看似無害的步驟是整個騙局的關鍵轉捩點。它會將受害者的帳戶從一個真實、可交易的「實時帳戶」(live account)悄悄地轉變成一個完全受詐騙分子控制的「虛擬帳戶」(virtual account)。受害者並未意識到,從這一刻起,他們已完全失去了對自己資金的控制權。 利潤的假象:一旦帳戶被控制,詐騙分子會使用專門的軟體,操縱虛擬帳戶的餘額,使其看起來彷彿受害者在短時間內賺取了鉅額利潤。這個階段的目標是建立一個強大的利潤幻覺,引誘受害者投入更多的資金。這種手法與「殺豬盤」(pig-butchering scam)的模式不謀而合,其核心是先「餵肥」(讓受害者相信他們正在賺大錢)再「宰殺」(奪走所有資金)。有些詐騙分子甚至會允許受害者進行小額提現,以進一步鞏固信任,誘導他們投入更大筆的資金。 勒索手段:當受害者相信自己已賺得盆滿缽滿,並試圖提現時,騙局便進入最後階段。詐騙分子會聲稱受害者需要支付「交易手續費」、「稅金」或其他費用,才能將資金提取出來。儘管受害者已經支付了這些費用,但帳戶中的「資金」從一開始就是虛假的,根本無法提現。這筆額外支付的款項只會落入詐騙分子的口袋,而受害者則會發現自己投入的所有資金都已消失無蹤。...
    2025 年 8 月 27 日
// 判断是否存在sessionStorage // 显示弹窗 // 存入sessionStorage // 设置跳转链接 // 关闭按钮